(漢)揚雄撰《太玄經》介紹
《太玄經》,西漢末年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筑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四庫全書》為避康熙皇帝玄燁之名諱,改為《太元經》。
《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作十卷。其書模仿《周易》體裁而成。分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七百二十九贊,以模仿《周易》之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其贊辭,相當于《周易》之爻辭。《周易》有《彖傳》、《象傳》等“十翼”。作補充說明,《太玄經》亦作《玄沖》、《玄摛》等十篇做補充說明。“玄”,如字形,意為螺旋式“輪回”,是自然規律的形態一般性構架。源出《老子》“玄之又玄”。
《太玄經》以“玄”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陰陽三家思想,成為儒家、道家及陰陽家之混合體。揚雄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天文歷法知識,以占卜之形式,描繪了一個世界圖示。提出“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干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太玄經》含有一些辯證法觀點,對禍福、動靜、寒暑、因革等對立統一關系及其相互轉化情況均坐了闡述。認為事物皆按九個階段發展,在每一首“九贊”中,皆力求寫出事物由萌芽、發展、旺盛到衰弱以至消亡的演變過程。東漢宋衷及三國吳人陸績曾為《太玄經》作注。晉人范望又刪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贊文。另有北宋司馬光《太玄經集注》、清人陳本禮《太玄闡秘》等。
《太玄經》·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漢揚雄撰,晉范望注。《漢書·藝文志》稱揚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其本傳則稱《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歷相應。又稱有首、沖、錯、測、摛、瑩、數、文、掜、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元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與《藝文志》十九篇之說已相違異。桓譚《新論》則稱《太玄經》三篇,傳十二篇,合之乃十五篇,較本傳又多一篇。案阮孝緒稱《太玄經》九卷,雄自作《章句》,《隋志》亦載雄《太玄經章句》九卷,疑《漢志》所云十九篇,乃合其章句言之。今章句已佚,故篇數有異。至桓譚《新論》則世無傳本,惟諸書遞相援引,或訛十一為十二耳。以今本校之,其篇名、篇數一一與本傳皆合,固未嘗有脫佚也。注其書者,自漢以來,惟宋衷、陸績最著。至晉范望,乃因二家之注,勒為一編。
雄書本擬《易》而作,以家準卦,以首準彖;以贊準爻,以測準象,以文準文言,以摛、瑩、掜、圖、告準系詞,以數準說卦,以沖準序卦,以錯準雜卦,全仿《周易》。古本經傳各自為篇,望作注時,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測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贊之下,始變其舊,至今仍之。其書《唐·藝文志》作十二卷,《文獻通考》則作十卷,均名曰《太玄經注》。此本十卷,與《通考》合,而卷端標題則稱晉范望字叔明解贊。考玄測第一條下有附注曰:此是宋、陸二家所注,即非范望注也。蓋范望采此注意,自經解贊,儒有近習,罔知本末,妄將此注升於測曰之上,以雜范注,混亂義訓。今依范望正本,移於測曰之下,免誤學者。已下七百二十九測注并同云云。考望自序,亦稱因陸君為本,錄宋所長,捐其所短,并首一卷本經之上,散測一卷注文之中,訓理其義,以測為據。然則望所自注,特其贊詞。其他文則酌取二家之舊,故獨以解贊為文。
今概稱望注,要其終而目之耳。卷端列陸績《述玄》一篇,據陳振孫《書錄解題》為范本所舊有。又列王涯《說玄》五篇,又列《釋文》一卷,則不知何人附入。其太玄圖旁、范望序末及玄首、玄測之首尾,凡附記九條,卷末又有一跋,均不署名氏。考序后附記,稱近時林瑀。瑀與賈昌朝同時,則此九條當出北宋人手。又王涯《說玄》之末附題一行云,右迪功郎充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干辦公事張實校勘,則附記或出於實歟?其釋文一卷亦不著名氏。考鄭樵《通志·太玄經釋文》一卷亦林瑀撰。疑實刊是書時,并以涯之說、瑀之釋文冠於編首也。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15冊?經部09?易類 (南宋)呂祖謙等撰《古周易》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經部一古周易易類...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附《攷異》【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39冊?經部33?易類 (清)王夫之撰《周易稗疏》提...
[北宋]歐陽修著《易童子問》北宋文壇領袖人物歐陽修一生經學方面的主要成就在《詩經》和《易經》,《易童子問》就是他在《易經》方面的代表作。《易童子問》精彩地詮釋了...
胡一桂,宋末元初人,好讀書,精易學,人稱「雙湖先生」。其父親胡方平在元朝初年為傳承朱熹易學的重要人物,並著有《易學啓蒙通釋》。胡一桂秉承父志,進一步著作《本義附...
(漢)揚雄撰《太玄經》介紹《太玄經》,西漢末年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將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并在構筑宇宙生...
《易小帖》是毛奇齡門人所編輯而成者,所以中間會穿插門人所說的註解。此書特色,徵引前人訓詁,糾正其當時易學家論易的過錯,對於王弼易,以及陳摶所傳的象數易攻擊最力,...
國朝惠棟撰。是編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以見大凡。凡孟長卿易二卷,虞仲翔易一卷,京君明易二卷,干寶易附見,鄭康成易一卷,荀慈明易一卷。其末一卷則棟發明漢易之理,...
【臣】等謹案《讀易舉要》四卷,宋俞琰撰。是書文淵閣書目、焦竑經籍志、朱睦?授經圖皆著於録,然外間傳本殊稀,故朱彝尊經義考亦云未見。今惟永樂大典尚散見于各韻之中,...
原文無卷別,卷別來自易林注電子書名:《易林釋文》(焦氏易林釋文)作者:(清)丁晏 撰《焦氏易林》大約開始流行於宋明之間,清初以前所傳以汲古閣毛子晉本為主,自黃丕...
【初次點校】:丁不二【再次點校】:暫無【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5冊?經部09?易類御題易傳燈【有序】是書舊署徐總幹撰,而不著名。其子序謂其父嘗師事呂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