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易傳》,作者卜子夏。《子夏易傳》一為二卷,一為十一卷。舊本題卜子夏(前507一?)所撰。序: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末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孔子的學生,為莒父宰。孔子死后,到魏國講學,主張國君要學習《春秋》,吸取歷史教訓,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觀點’,李克、吳起都是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為師,相傳《詩》、《春秋》等儒家經典就是由他傳授下來的。學術界歷來主張,此書為后人偽撰,而托附于子夏名下,《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
《隋書·經籍志》所著錄的二卷本,其實是魏晉間大興《易》學之風時為當時人所偽撰而流布于世。據《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當時因《子夏易傳》無傳習者,遂令儒官詳定,劉知已認為,此書不見于《漢書·藝文志》,至梁阮孝緒《七錄》始有著錄,作六卷,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而至為,可疑。司馬貞認為,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其書久佚,晉荀勖《中經簿》有《子夏易傳》四卷,或云丁寬,是其已懷疑非子夏所撰。因此,唐玄宗采納了劉、司馬氏的建議,而停止向學校頒行。代宗以年,此本亡佚。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中有輯佚本。今所傳十一卷本,始為晁說之《傳易堂記》所著錄,其稱“今稱《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據此,則今本應是張弧偽撰。弧為唐末人,曾官大理寺評事。其書以王弼《周易注》為底本而說以義理,所說義理,大致上以儒家“王道”的社會政治思想與《周易》經文相附會。
迨朱彝尊作《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及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諸條目,則于今本全無,知張弧偽撰之書又遭后人增削偽纂,并又多衍出一卷,為十一卷。因此,今本《于夏易傳》不但不是子夏所撰,亦并非完全為張弧所撰,云其出自眾家之手,可謂不誣。
二本雖為偽造,但其內容卻有—定的參考價值,孕含了較多漢唐時期的《易》學思想,《四庫全書總目》云“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故其對研究、探討《周易》古義,二本參稽,仍為它書所不可替代。二卷本除為馬國翰所輯外,《漢學堂叢書·經解·逸書考》中亦有考輯。今本則有《四庫全書》本,《通志堂經解》本及《學津討原》本等。
《子夏易傳》·十一卷(內府藏本)
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無習者,令儒官詳定。”劉知幾議曰:“《漢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作傳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卷,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然據《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為疑。”
司馬貞議亦曰“案劉向《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簿》云:《子夏傳》四卷,或云丁寬。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云:《子夏傳》殘闕,梁六卷,今二卷。知其書錯繆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向《七略》云:《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后學”云云。是唐以前所謂《子夏傳》,已為偽本。
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案弧唐末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偽本并行。故宋《國史志》以《假托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決非卜子夏之文也。
朱彝尊《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困學紀聞》所引,皆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并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云爾。(謹案:唐徐堅《初學記》以太宗御制升列歷代之前,蓋臣子尊君之大義。焦竑《國史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并踵前規。臣等編摩《四庫》,初亦恭錄御定《易經通注》、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義》弁冕諸經。仰蒙指示,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時代不淆。圣度謙沖,酌中立憲,實為千古之大公。
謹恪遵彝訓,仍托始於《子夏易傳》,并發凡於此,著《四庫》之通例焉。又案:托名之書有知其贗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贗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托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
《仲氏易》書籍介紹 國朝毛奇齡撰。奇齡一名甡,字大可,號秋晴,一曰初晴。又以郡望稱西河,蕭山人。康熙己未以廩監生召試博學鴻詞,授檢討。初,奇齡之兄錫齡邃於《易》...
《周易淺釋》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敘其師大意,以彖多言象,而變在其中;爻多言變,而象在其中。爻無所不包,舊說一概進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遺卻許多道理,不...
(清)胡煦撰《周易函書?約註》目録周易函書約註目録卷一【上經】:卦畫原始:【附易中冒道】 乾卷二【上經】:坤卷三【上經】: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卷四...
〖周易爻變義蘊〗四卷。元陳應潤撰。應潤,浙江天臺人,生平不得詳知,《黃華集》錄有此書序,記應潤字澤云,延□間由黃巖文學起為郡曹椽,數年后調明椽,至正乙西(134...
[元]趙汸撰《周易文詮》介紹 四卷,元趙汸著。《經義考》載此書為八卷,但舊抄止四卷,首尾完備,不似有闕佚,或后人合并八卷為四卷。原書上有讀者題記,節節用細字標題...
〖葉八白易傳〗(一名《八白易傳》)十六卷。明葉山(1504-?)撰。葉山字八白,里籍不詳。據作者自序;十歲始讀《周易》,越十年能壓學究語。嘉靖二十二年(1543...
[清]刁包撰《易酌》書籍介紹 清刁包治《易》著作。十四卷。該書以北宋程頤《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爲宗,注重闡發義理。雖亦言及“象數”,然主北宋陳搏、李之才...
[元]吳澄撰《易纂言》 [元]吳澄撰《易纂言》書籍介紹 〖易纂言〗十卷。元吳澄(1249-1333)撰。澄字幼清,號草廬,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舉進士不第。入元...
〖大易通解〗十五卷。清魏荔彤著。荔彤字念庭,河北柏鄉人。大學士裔介之子,官至江蘇常鎮道。是書乃其罷官后所作。其以為,畫卦與《河圖》《洛書》只能說其理相通,但不可...
明魏濬撰。濬字蒼水,松溪人。萬歷甲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內容簡介易義古象通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是書前有《明象總論》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