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無妄,序卦:復(fù)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復(fù)者,反於道也。既復(fù)於道則合【一無合字】正理而無妄,故復(fù)之後受之以無妄也。為卦乾上震下,震,動也。動以天為無妄,動以人欲則妄矣。無妄之義大矣哉!
《程氏?附録》:無妄,震下乾上,聖人之動以天,賢人之動以人。若顔子之有不善,豈如衆(zhòng)人哉?惟只在於此間爾。蓋猶有巳焉,至於無我,則聖人也。顔子切於聖人,未達(dá)一息耳。不遷怒,不貳過,無伐善,無施勞,三月不違仁者,此意也。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妄:亡亮反】。
傳:無妄者,至誠也。至誠者【一無者字】。天之道也。天之化育萬物,生生不窮,各正其性命,乃無妄也。人能合無妄之道,則所謂與天地合其德也。無妄有大亨之理,君子行無妄之道,則可以致大亨矣。無妄,天之道也。卦言人由無妄之道也【一無也字】。利貞。法無妄之道,利在貞正,失貞正則妄也。雖無邪心,茍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故有【一作其】。匪正則為過眚,既已無妄,不宜有往,往則妄也。
《本義》:無妄,實(shí)理自然之謂。史記作無望,謂無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為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為無妄。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yīng)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朱氏?附録》:無妄本是無望,這是沒理會時(shí)節(jié),忽然如此得來面前,朱英所謂無望之福是也。桑樹中箭,柳樹汁出。
○問:若以為無望,即是願望之望,非誠妄之妄。曰:有所願望即是妄,但望字說得淺,妄字說得深。
○問無妄卦。曰:卦中未便有許多道理,聖人只是說有許多爻象如此。占著此爻,則有此象。無妄是箇不指望偶然底卦,忽然而有福,忽然而有禍。如人方病,忽勿藥而瘉,是所謂無妄也。據(jù)諸爻名義,合作無望,不知孔子何故說歸無妄。人之卜筮,如決珓柸,如此則吉,如此則兇,珓柸又何嘗有許多道理。如程子之說,說得道理儘好,儘開闊,只是不如此,未有許多道理在。又曰:無妄一卦,雖云禍福之來也無常,然自家所守者不可不利於正,不可以彼之無常,而吾之所守亦為之無常也。若所守匪正,則有眚矣,眚即災(zāi)也。
○問:雖無邪心,茍不合正理,則妄也。既無邪,何以不合正?曰:有人自是其心全無邪,而卻不合於正理。如賢智者過之,他其心豈曾有邪?卻不合正理。佛氏亦豈有邪心者?
○因論易傳無妄,雖無邪心,茍不合正理,則妄也,乃邪心也。或以子路使門人為臣事為證。曰:如鬻拳強(qiáng)諫之類是也。又曰:如楊墨何嘗有邪心?只是不合正理。
○先生荅方賓王書曰:所論易傳無妄之說甚善。但所謂雖無邪心而不合正理者,實(shí)該動靜而言。如燕居獨(dú)處之時(shí),物有來感,理所當(dāng)應(yīng),而此心頑然固執(zhí)不動,則雖無邪心,而只此不動處便非正理。又如應(yīng)事接物處,理當(dāng)如彼,而吾所以應(yīng)之者乃如此,則雖未必出於有意之私,然只此亦是不合正理。既有不合正理,則非邪妄而何?恐不可專以莊敬持養(yǎng),此心既存為無邪心,而必以未免紛擾,敬不得行,然後為有妄之邪心也。
○問:伊川言災(zāi)自外來,眚自內(nèi)作,是否?曰:看來只一般,微有不同耳。災(zāi)是偶然生於彼者,眚是過誤致然。書曰眚?yàn)?zāi)肆赦,春秋曰肆大眚,皆以其過誤而赦之也。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nèi)。
傳:謂初九也。坤初爻變而為震,剛自外而來也。震以初爻為主,成卦由之,故初為無妄之主。動以天,為無妄動,而以天動為主也。以剛變?nèi)幔瑸橐哉ネ蟆S謩傉秊橹黛秲?nèi),無妄之義也。九居初,正也。
【原文】動而健,剛中而應(yīng),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傳:下動而上健,是其動剛健也。剛健,無妄之體也。剛中而應(yīng),五以剛居中正,二復(fù)以中正相應(yīng),是順理而不妄也。故其道大亨通而貞正,乃天之命也。天命,謂天道也,所謂無妄也。
【原文】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傳:所謂無妄,正而已。小失於正,則為有過,乃妄也。所謂匪正,蓋由有往。若無妄而不往,何由有匪正乎?無妄者,理之正也。更有往,將何之矣?乃入於妄也。往則悖於天理,天道所不祐,可行乎哉?
《本義》: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dāng)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dāng)然也。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朱氏?附録》:剛自外來,說卦變;動而健,說卦德;剛中而應(yīng),說卦體;大亨以正,說元亨利貞。自文王以來,說做希望之望。這事只得倚閣在這裏,難為斷殺他。
○伊川易傳,似不是本意。剛自外來,是所以做造無妄;動而健,是有卦後說底。
【原文】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shí)育萬物。
傳:雷行於天下,隂陽交和,相薄而成聲,於是驚蟄藏振,萌芽?生【一作育】。萬物,其所賦與,洪纎高下,各正其性命,無有差妄【一作忒】。物與無妄也。先王觀天下雷行?生賦與之象,而以茂對天時(shí),養(yǎng)育萬物,使各得其宜,如天與之無妄也。茂,盛也。茂對之為言,猶盛行永言之比。對時(shí),謂順合天時(shí)。天道生萬物,各正其性命而不妄。王者體天之道,養(yǎng)育人民,以至昆蟲草木,使各得其宜,乃對時(shí)育物之道也。
《程氏?附録》: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天後天,皆合乎天理也,人欲則偽矣。
○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動以天理故也。其大略如此,又須研究之,則自有得處。
○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天下雷行,賦與無妄,天性豈有妄邪?聖人以茂對時(shí)育萬物,各使得其性也。無妄則一毫不可加,安可往也?往則妄矣。無妄,震下乾上,動以天,安有妄乎?動以人,則有妄矣。
《本義》:天下雷行震動,?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無妄也。先王法此以對時(shí)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為私焉。
《朱氏?附録》:先生荅呂子約問目曰:周子以萬物資始為善,各正性命為性,此是就造化處說。今欲以物與無妄言之,則此句屬性,而以上句天下雷行為善,方始相對得過。程子所云今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此又是近下就人性分上說。語各有當(dāng)。
初九:無妄往,吉。
傳:九以剛陽為主於內(nèi),無妄之象。以剛實(shí)【一無實(shí)字】變?nèi)岫觾?nèi)中,誠不妄者也。以無妄而往,何所不吉?卦辭言不利有攸往,謂既無妄,不可復(fù)有往也,過則妄矣。爻言往吉,謂以無妄之道而行則吉也。
《本義》:以剛在內(nèi),誠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其象占如此。
【原文】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傳:以無妄而往,無不得其志也。蓋誠之於物,無不能動,以之修身則身正,以之治事則事得其理,以之臨人則人感而化,無所往而不得其志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菑,側(cè)其反。畬,音餘。一,弋恕反】。
傳:凡理之所然者,非妄也。人所欲【一作欲所】為者,乃妄也,故以耕穫菑畬譬之。六二居中得正,又應(yīng)五之中正,居動體而柔順,為動能順乎中正,乃無妄者也,故極言無妄之義。耕,農(nóng)之始;穫,其成終也。田一歲曰菑,三歲曰畬。不耕而穫,不菑而畬,謂不首造其事,因其事理所當(dāng)然也。首造其事,則是人心所作為,乃妄也。因事之當(dāng)然,則是順理應(yīng)物,非妄也,穫與畬是也。蓋耕則必有穫,菑則必有【一作為】,畬是事理之固然,非心意之所造作也。如是則為無妄,不妄則所往利而無害也。或曰:聖人制作以利天下者,皆造端也,豈非妄乎?曰:聖人隨時(shí)制作,合【一作因】乎?風(fēng)氣之宜,未嘗先時(shí)而開之也。若不待時(shí),則一聖人足以盡為矣,豈待累聖繼作也?時(shí)乃事之端,聖人隨時(shí)而為也。
《本義》:柔順中正,因時(shí)順理,而無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言其無所為於前,無所冀於後也,占者如是,則利有所往矣。
《朱氏?附録》:問不耕穫,不菑畬。曰:言不耕不穫,不菑不畬,無所為於前,無所冀於後,未嘗略起私意以作為,唯因時(shí)順理而已。《程傳》作不耕而穫,不菑而畬,不唯添了而字,又文勢牽強(qiáng),恐不如此。
○六二在無妄之時(shí),居中得正,故吉。其曰不耕穫,不菑畬,是四事都不做,謂雖事事都不動作,亦自利有攸往。
○耕菑固必因時(shí)而作,然對穫畬而言,則為首造矣。易中取象,亦不可以文害辭,辭害意。若必字字拘泥,則不耕而望穫,不菑而望畬,亦豈有此理邪?
○此爻乃自始至終都不營為,而偶然有得之意。耕穫菑畬,率事之始終而言也。當(dāng)無妄之世,事有如此者。若以義言,則聖人之無為而治,學(xué)者之不要人爵,而人爵從之,皆是也。大抵此爻所謂無妄之福,而六三所謂無妄之禍也。
○問:史記作無望,謂無所期望而有得,疑有六二不耕穫,不菑畬之意。曰:此出史記春申君傳,正說李園事。是說無巴鼻而有一事,正合無妄之災(zāi),無妄之疾,亦見得古人相傳,尚識得當(dāng)時(shí)此意也。
【原文】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傳:未者,非必之辭,臨卦曰未順命是也。不耕而穫,不菑而畬,因其事之當(dāng)然。既耕則必有穫,既菑則必成畬,非必以【一無以字,一無必字】穫畬之富而為也。其始耕菑,乃設(shè)心在於求【一無求字】穫畬,是以其富也。心有欲而為者,則妄也。
《本義》: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計(jì)其利而為之。
《朱氏?附録》:問:伊川說爻詞,與小象郤不同。曰:便是曉不得。爻不說不耕而穫,到小象又郤說耕而不必求穫,都不相應(yīng)。
○易傳中說未字,多費(fèi)辭。
六三:無妄之災(zāi),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zāi)。
傳:三以隂柔而不中正,是為妄者也。又志應(yīng)於上,欲也,亦妄也。在無妄之道,為災(zāi)害也。人之妄動,由有欲也。妄動而得,亦必有失。雖使得其所利,其動而妄,失已大矣,況復(fù)兇悔隨之乎?知者見妄之得,則知其失必與稱也。故聖人因六三有妄之象,而?明其理云。無妄之災(zāi),或繋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zāi)。言如三之為妄,乃無妄之災(zāi)害也。設(shè)如有得,其失隨至。如或繋之牛,或謂設(shè)或也。或繋得牛,行人得之,以為有得,邑人失牛,乃是災(zāi)也。借使邑人繋得馬,則行人失馬,乃是災(zāi)也。言有得則有失,不足以為得也。行人邑人,但言有得則有失,非以為彼已也。妄得之福,災(zāi)亦隨之。妄得之得,失亦稱之。固不足以為得也。人能知此,則不為妄動矣。
《本義》:卦之六爻,皆無妄者也。六三處不得正,故遇其占者,無故而有災(zāi)。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詰捕之?dāng)_也。
《朱氏?附録》:便是無妄之災(zāi),或繋之牛。行人之得,何與邑人事?而邑人之災(zāi),如諺曰閉門屋裏坐,禍從天上來是也。
【原文】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zāi)也。
傳:行人得牛,乃邑人之災(zāi)也。有得則有失,何足以為得乎?
九四:可貞,無咎。
傳:四剛陽而居乾體,復(fù)無應(yīng)與,無妄者也。剛而無私,豈有妄乎?可貞固守,此自無咎也。九居隂得為正【一作貞】乎?曰:以陽居乾體,若復(fù)處剛,則為【一無為字】過矣,過則妄也。居四無尚剛之志也,可貞與利貞不同,可貞謂其所處,可貞固守之,利貞謂利於貞也。
《本義》:陽剛乾體,下無應(yīng)與,可固守而無咎,不可以有為之占也。
【原文】象曰:可貞無咎,固有之也。
傳:貞固守之,則無咎也。
《本義》:有,猶守也。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傳:九以中正當(dāng)尊位,下復(fù)以中正順應(yīng)之,可謂無妄之至者也,其道無以加矣。疾,為之病者也。以九五之無妄,如其有疾,勿以藥治,則有喜也。人之有疾,則以藥石攻去其邪,以養(yǎng)其正。若氣體平和,本無疾病,而攻治之,則反害其正矣,故勿藥則有喜也。有喜,謂疾自亡也。無妄之所謂疾者,謂若治之而不治,率之而不從,化之而不革,以妄而為無妄之疾。舜之有苖,周公之管、蔡,孔子之叔孫武叔是也。既已無妄,而有疾之者,則當(dāng)自如無妄之疾,不足患也。若遂自攻治,乃是渝其無妄,而遷於妄也。五既處無妄之極,故唯戒在動,動則妄矣。
《本義》:乾剛中正,以居尊位,而下應(yīng)亦中正,無妄之至也。如是而有疾,勿藥而自愈矣,故其象占如此。《朱氏?附録》:問: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無妄之至,何為而有疾?曰:此是不期而有此,但聽其自然爾。久則自定,所以勿藥有喜而無疾也。大抵無妄一卦,固是無妄,但亦有無故非意之事,故聖人因象示戒。
【原文】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傳:人之有妄,理必修改。既無妄矣,復(fù)藥以治之,是反為妄也,其可用乎?故云不可試也。試,暫用也,猶曰少嘗之也。
《本義》:既已無妄,而復(fù)藥之,則反為妄而生疾矣。試,謂少嘗之也。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傳:上九居卦之終,無妄之極者也。極而復(fù)行,過於理也。過於理則妄也。【一作矣】。故上九而行,則有過眚而無所利矣。
《本義》:上九非有妄也,但以窮極不可行耳,故其象占如此。
【原文】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zāi)也。
傳:無妄既極,而復(fù)加進(jìn),乃為妄矣,是窮極而為災(zāi)害也。
【資料錄入】:王玲玲
【初次點(diǎn)校】:訾翠芬
【再次點(diǎn)校】:暫無
【點(diǎn)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冊-經(jīng)部十四易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