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卦傳
先儒曰:序卦所以言易道之常,雜卦所以言易道之變。古有是說。殊不知易之雜卦,自乾至困,非但當(dāng)上經(jīng)三十卦,實(shí)雜下經(jīng)十二卦于其中;自咸至夬,非但當(dāng)下經(jīng)三十四卦,亦雜上經(jīng)十二卦于其中。且其卦畫反對,各以類言之,雜之中有不雜者存焉。然此特見其跡耳,必有至理存乎其間。夫雜卦以乾為首,必終之以夬者,蓋夬者以五陽決一隂,決去一隂則復(fù)為純乾矣。故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張子曰:易為君子謀。大哉言矣!
蒙謂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者,吾于雜卦見之矣。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先儒曰:乾剛坤柔,以其動靜有常也。至于變動不居,則剛?cè)岵蛔阋詳嘀印m槒墓蕵罚须U故憂,臨物為與,觀我為求。
蒙謂隂陽有定質(zhì),人道無同情,故聖人于此首發(fā)明之,而三才之理備矣。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屯,物之穉,故見主初也。未得位而利居貞,故不失其居也。蒙然而生,故雜。二為蒙主,而能治之使明,故著蒙。謂有治難之才而不失其正,當(dāng)發(fā)蒙之任而不晦其明,此屯蒙之義也。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先儒曰:震陽在下,故為動而起。在天則為雷,在人則為足,皆取動義也。艮以陽居上,進(jìn)極則止,故在地為山,在人為手,皆取止意也。乾剛坤柔以體言,震起艮止以用言。損極則益生,故為盛之始;益極則損生,故為衰之始。
蒙謂隂陽有動靜之機(jī),而世道有廢興之兆,故聖人即四卦之反對以明之。
大畜,時也;無妄,災(zāi)也。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先儒曰:剛健者難畜。當(dāng)剛健之時,故難畜莫非災(zāi)也。無妄之災(zāi),乃所謂災(zāi)。澤止于地,聚也;地中生木,升不來也。以人而論,降志相從,則有盍簪之益;務(wù)進(jìn)不反,不免睽孤之患矣。地中有山,謙之過則至于自輕;雷出地奮,豫也,樂過則至于自怠。
蒙謂莫之為而為者歸諸天,有所致而至者出乎人,此聖人讀易之旨也。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先儒曰:頤中有物曰噬嗑,故有飲食之象。賁飾之終,歸于白賁,故曰無色。蓋口之噬,非以窮天下之味,至淡之中有真味存焉。目之視,非以窮天下之色,無色之中有至飾存焉。是以菽粟之味,布帛之文,吉人之所貴也。
蒙謂養(yǎng)于中者不可以窮欲,文乎外者不可以盡飾,聖人示人之意深矣。
兌見而巽伏也。
先儒曰:隂本幽也,故在上而見,在下為伏。
蒙謂以一隂居二陽之上者,其情說而散;以一隂藏二陽之下者,其性伏而入。此因卦象之反而言性情之異也。
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先儒曰:隨以無故而偷安,蠱以有故而修飭。
蒙謂無事故易于茍從,有事則可以自勉,此聖人所以不畏多難而畏無難也。
剝,爛也。復(fù),反也。
蒙謂陽無可盡之理,窮則反下矣。
晉,晝也。明夷,誅也。
先儒曰:晉離在上而明著,夷離在下而明傷。晉為晝則明夷為夜,明夷為誅則晉為賞,互相發(fā)也。
蒙謂因幽明之運(yùn),以行賞罰之權(quán),聖人之用,無適而非易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
先儒曰:井養(yǎng)而不窮,故為通。困,剛掩也,剛與柔相遇也。以通與遇為反對,則遇為不通之象矣。自乾、坤至此凡三十卦,正合上經(jīng)之?dāng)?shù),亦以咸、恒為始。以此見雖以雜卦為名,而乾、坤、咸、恒為上下篇之首,原未嘗雜也。
蒙謂澤可遠(yuǎn)施者,道之亨;陽為隂揜者,時之窮。君子亦因其所遇而為其所當(dāng)為可也,故聖人即二卦而互明之。
咸,速也。恒,久也。渙,離也。節(jié),止也。
先儒曰:君之于民,已之于物,茍有以感其心,則其應(yīng)也如響矣。此聖人所以綏來動和也,故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也。在我者操存終始如一,而德可久矣,故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蓋咸之感也速,恒之道則久也。渙風(fēng),散水者也。節(jié)澤,防水者也。散離限制之則止。
蒙謂人情有感而必通,然守之則當(dāng)盡其常;人心既散而不聚,故止之必當(dāng)以其制。此卦之相反而相成者也。
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nèi)也。
先儒曰:唯解則心安而意舒,唯結(jié)則阻滯而情廹。踈而外則為睽,親而內(nèi)則為家人。
蒙謂人心既流于縱弛,固知有致患之由;人情豈終于踈離,又知其有相親之理。此卦之相反而相承也。
否、泰,反其類也。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先儒曰:否、泰隂陽互體而相反,君子小人亦因其時而以類進(jìn)退焉。當(dāng)壯則止,與遯而退,時焉而已。蒙謂因隂陽消長之機(jī),明世運(yùn)循環(huán)之理,學(xué)易之大方也。
大有,衆(zhòng)也;同人,親也。
先儒曰:有其衆(zhòng)則衆(zhòng)歸之,故曰大有衆(zhòng)也。同乎人則人亦親之,故曰同人親也。衆(zhòng)而不親,則無以保其大矣。蒙謂既有以得民心,斯有以一民心,此王道之所以為大也。
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先儒曰:革以火鎔金,故曰去故;鼎以木取火,故曰取新。革、鼎之義,相為始終,故去故取新,共成一道。蒙謂去其舊染之汚,而行古維新之治,此王者之政也。
小過,過也。中孚,信也。
先儒曰:小過之過,是亦過也。既有孚,所以為信。蒙謂所失不在大信,必由乎中,垂訓(xùn)之義精矣。
豐,多故也;親寡,旅也。
先儒曰:物盛所以豐,親寡故為旅。
蒙謂物盛則必有事,失時而無依,此人事盛衰之驗(yàn)也。
離上而坎下也。
先儒曰:離火炎上,坎水潤下,離麗于上,坎陷于下。蒙謂觀水火不相逮之義,則知二象雖相反,而實(shí)相為用也。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需不進(jìn)也,訟不親也。
先儒曰:畜之小,所以寡。履貴行,故不處。需有待,故能不自進(jìn)。訟事行,則相親之道絶矣。
蒙謂畜而不固,所以尚往;待而不已,必有爭心。此相反而相承也。
大過,顛也。
先儒曰:本末弱,故顛。
蒙謂剛實(shí)居中,而隂不足以承之,乃棟橈之象也。
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
先儒曰:柔之遇剛曰姤。剛之來復(fù),不可謂之遇也,必待男而行,所以為漸。
蒙謂隂之從陽,與其不期而會,孰若待禮而歸?是雖不以反對為序,而意實(shí)相承也。
頤,養(yǎng)正也。既濟(jì),定也。
先儒曰:所養(yǎng)不正,則是養(yǎng)小而失大矣。既濟(jì)六爻皆當(dāng)位,故定。蓋難濟(jì)則一定而不易也。
蒙謂人能盡養(yǎng)已之道,斯能成濟(jì)世之功矣。蓋養(yǎng)身必由夫至正之道,而濟(jì)世必致夫一定之地也。
歸妹,女之終也。未濟(jì),男之窮也。
隂柔不擇其所從,陽剛復(fù)失其所處,此所以為終窮也。
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釋卦義而明其所為,聖人崇陽之意深矣,故于此終言之。
先儒曰:自咸至此,凡三十四卦,正與下經(jīng)之類相當(dāng)。朱子謂:自姤以下卦,不相反對。或疑其有錯簡,節(jié)齋以例改正之,而曰:大過,顛也;頤,養(yǎng)正也;既濟(jì),定也;未濟(jì),男之窮也;歸妹,女之終也;漸,女歸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今按:如此,則頤、大過、既濟(jì)、未濟(jì)、歸妹、漸、姤、夬八卦,既得以類相從,而定、終、行、剛、柔、憂之韻亦協(xié),但不當(dāng)僭改經(jīng)文耳。且依經(jīng)文讀之,其韻亦協(xié),而立言之序,亦不能無意。蓋小人之致禍,常生于姤,必以正勝而後可。頤者,大過之反,固以養(yǎng)正而言。若漸之于既濟(jì),位得中正,君子于此知所勸;歸妺、未濟(jì),失位不正,君子于此知所戒。至于夬,則君子道長,小人道憂矣。一變則為乾,復(fù)于天理本然之初,如元、亨、利、貞;復(fù)于元,終始始終,大易生生不窮之道也。
蒙謂隂陽皆無常盛之理,而易則為君子謀也。故吾夫子于贊易之終,深致意焉。
上一章節(jié)
下一章節(jié)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