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窺余〗十五卷。宋鄭剛中(1088—1154)撰。剛中字亨仲,浙江金華人。紹興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依附秦檜,贊同割地求和,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貶至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徒封州,卒后退復原官,謚忠愍。自序認為,《伊川易傳》、《漢上易傳》其說解已頗近于象數之義,但是《易》道精深宏大,仍有可窺之余,故撰成此書,并名其為《窺余》。今本“乾”;“坤”二卦及《系辭》以下不解,認為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受識卦,萬一見其仿佛,則沿流錄源,乾坤之微可以得探矣。是書較之于其他宋儒解《易》著作,在于其不存偏見,不獨守一家之說,凡前儒,特別是漢儒之說均博采兼收,凡荀爽、虞翻、干寶、蜀才等九家之說解,都互相參稽,以求新見,故其說解,多有可取之處,如解“訟”卦九二:以不克訟歸為旬,而速其邑人三百戶為句,認為前哲所以必使速其邑人三百戶者,只不過是恐其恃眾憑險而造成動亂,因此,這僅是上下之分也;又如“比”卦初六;終來有它吉,朱子認為此句不可解,但作者卻說,相比之道,以信為先,積之至久,昔之未比者皆自外而至,故曰有它吉;此外,說解“泰”卦之九二:大有之大象,議論尤其正大確審。凡此,皆都自出新義,不為成說所囿,稱得上是宋儒說解《易》經的上乘之作,為探討《易》經本義作出了貢獻。書成后,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明初,《文淵閣書目》及《文竹堂書目》亦著錄,其后“傳本便不存,逮朱彝尊作《經義考》已不及見。清修《四庫全書》,館臣于明《永樂大典》中輯出,經過整理,編訂成帙,原缺說解處但錄原文,其說解散見于它書者,館臣亦為之一一析出。有《四庫全書》本及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剛中(1088年—1154年),字亨仲,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南宋抗金名臣。
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紹興二十四年,年六十七歲。登紹興進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撫副使,治蜀頗有方略,威震境內。初剛中嘗為秦檜所薦;后檜怒其在蜀專擅,罷責桂陽軍居住。再責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檜死,追謚忠愍。剛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編)三十卷,《四庫總目》又有周易窺余、經史專音等,并傳于世。
【臣】等謹案:《周易窺餘》十五卷,宋鄭剛中撰。剛中字亨仲,金華人,紹興二年進士及第,官至禮部侍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責授濠州團練副使,復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後追復原官,謚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王應麟困學紀聞稱鄭剛中有周禮解義。考王與義周禮訂義首列諸家姓氏,有三山鄭鍔字剛中,淳熙中進周禮全解,蓋別自一人,字與剛中名偶同,或混而一之,非也。剛中所著易解十五卷,見于陳振孫書録解題、宋史《藝文志》者,卷目並合,惟乾、坤二卦及繫辭以下,原缺不解,振孫以為或于乾、坤之際有所避。然其自序有云:自屯、蒙而往,以象求爻,因爻識卦,萬一見其髣髴,則沿流尋源,乾、坤之微,可得而探。據此,則振孫之言非也。自序有云:伊川易傳、漢上易傳二書,頗彌縫于象義之間,但易道廣大,有可窺之餘,吾則窺之。窺餘之名,蓋取諸此。明初文淵閣書目、葉盛菉竹堂書目尚著于録,其後傳本始絶。朱彝尊經義考亦以為未見,惟永樂大典內尚存其文。今採掇裒輯,依經編次,其七卦為原本所闕者,則但録經文,或其說別見他書者,亦蒐録補入,依仿原目,仍定為十五卷。自唐人以王弼注定為正義,于是學者專言名理。惟李鼎祚集解不主弼義,博為搜羅,以為刋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而當時經生不能盡從其學。宋儒若胡瑗、程子,其言理精粹,自非晉、唐諸儒所可及,然于象亦多有缺畧。剛中是書,始兼取漢學,凡荀爽、虞翻、干寶、蜀才九家,及同時朱震之說,皆參互考稽,不主一家。其解義間異先儒,而亦往往有當于理。如訟之九二,以不克訟歸為句,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為句,以為聖人所以必使逋其邑人三百戶者,恐其恃衆憑險以成亂,所以謹上下之分也。比之初六,終來有它吉,朱子謂不可曉,剛中以為相比之道,以信為先,積之既久,昔之未比者皆自外至,故曰有它吉。皆能自出新意,不為成說所拘。至于解泰之九二,大有之大象,議論尤正大精切,通于治體。雖其始因秦檜以進身,依附和議,捐棄舊疆,頗不見滿于公論,其闡發經義,則具有理解,要為說易家所不廢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1冊?經部05?易類
【閱讀地址】:https://yijing.taijidian.cn/2463.html
[宋]項安世撰《周易玩辭》書籍介紹 十六卷,宋項世安著。書成于嘉泰二年(1202年)。本書專門闡釋《周易》象辭。南宋慶元年間,項安世謫居江陵,杜門不出,專攻四書...
《周易玩辭集解》介紹 《周易玩辭集解》十卷,清查慎行撰。查慎行,字悔余,浙江海寧人,晚筑初白庵以居,號初白老人。康熙癸未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此為初白數十年究心《...
[宋]陳瓘撰《了齋易說》四庫提要 【臣】等謹案:《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撰。瓘字瑩中,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蔡卞之...
《日講易經解義》,十八卷,《筮儀》一卷,《朱子圖說》一卷,[清]牛鈕等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內府刻本。半頁9行,每行18字。大黑口,四周雙邊,雙魚尾。...
[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書籍介紹 〖周易章句證異〗十一卷。清翟均廉撰。均廉字春沚,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官內閣中書舍人。是書取《周易》...
明魏濬撰。濬字蒼水,松溪人。萬歷甲辰進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內容簡介易義古象通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是書前有《明象總論》八篇,一曰《原古象》二曰《理傳象...
[清]李光地著《周易觀彖》介紹 〖周易觀彖〗十二卷。清李光地著。光地生平見《周易折中》。是書惟解說《卦傳·天地定位》一章,發明《易》理,兼證以《易》象,于數則略...
《讀易詳說》,亦稱《讀易老人解說》,共十卷,南宋李光撰。 李光(1078-1159),字泰發,一字泰定,號轉物居士,越州上虞(今屬浙江)人,從師劉安世,崇寧五年...
《御纂周易折中》簡介 《御纂周易折中》凡二十三卷,此書共計23卷,正文22卷,卷首1卷,由清康熙皇帝下詔編纂、對近代易學影響深遠的易學大家李光地總裁修訂、四十九...
宋朱熹(1130-1200)撰,宋朱鑒(1190-258)編。哲學《周易》研究著作,二十三卷。朱鑒字子明,朱熹長孫,以蔭補迪功郎,官至湖廣總領。見《閩中理淵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