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易本義附錄纂疏》(周易本義附錄纂注)由元代胡一桂著,為注釋《易本義》之作。全書共十五卷,包含:上下經、《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五贊、筮儀、圖錄。此內含元刻本、清康熙十二年通志堂刊本兩種。
是書以朱熹《周易本義》為宗,采輯朱熹有關論《易》語錄附錄之,又收集諸儒論《易》之語,去取別裁,皆以朱熹《本義》為斷,故名《易本義附錄纂疏》。纂疏者,纂集疏通也。
元人研究朱子易學的首要成就在于對朱子易學著作的注釋和闡發,其中又尤以胡方平、胡一桂父子影響較大。胡方平師從黃榦弟子董夢程,乃朱學正傳。所著《易學啟蒙通釋》,為現存第一部注釋《易學啟蒙》之作。其書以胡氏己說結合朱子論《易》文字,并引朱子門人九家之語,對《啟蒙》進行疏釋,總體以尊朱為主,但也有在朱子基礎上推衍發展者。胡一桂易學得自家傳,所著有《易本義附錄纂注》《周易本義啟蒙翼傳》。約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易本義附錄纂注》之初定本纂成,為現存第一部注釋《易本義》之作。
此書原為汪憲振綺堂舊藏,清咸豐十一年 (1861) 后歸錢唐丁氏八千卷樓,時已殘存十卷(存《彖傳》》上下、《系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五贊》《筮儀》《朱子本義后圖》)。
鈐:慎獨齋、薊北李氏、東海郡圖書印、雲間徐地、張子望印、張子望文房印等,沈津先生謂前四印甚舊,然不能考知為何人。丁丙以為 “當為明代收藏家”。入清后,納蘭成德(納蘭性德)據其刻入《通志堂經解》,其時卷首《卦圖》部分已佚。其后轉歸汪憲,卷中鈐 “汪魚亭藏閱書” 印可證,《振綺堂書目》曰:“《周易十傳》五冊,十三卷。元胡一桂撰,云間徐氏藏元刊本。” 可見汪氏收得時,該本上下經部分已佚。約在咸豐十一年之后,此本又轉歸丁丙,故卷中有 “泉堂丁氏竹舟申松丙辛酉以后所得” 諸印,丁氏收得時復佚《象傳》上下與《系辭上傳》,僅存十卷。清末丁氏藏書轉歸江南圖書館,此本亦在其中,故傅增湘先生謂 “江南圖書館存十卷”,柳詒徵 1928 年主持編纂之《盋山書影》亦收錄此本書影四幅。約于抗日戰爭時期流出至香港。
《周易正義》,古代易學著作。南宋初國子監所刻 《周易》 單疏本。為傳世孤帙,十四卷全。《周易》亦稱《易經》,儒家經典之首,三國·魏·王弼和晉·韓康伯均為《易經》...
〖周易窺余〗十五卷。宋鄭剛中(1088—1154)撰。剛中字亨仲,浙江金華人。紹興進士,官至禮部侍郎,依附秦檜,贊同割地求和,后出為川陜宣撫副使,謫居桂陽軍,又...
[清]張次仲撰《周易玩辭困學記》書籍介紹 〖周易玩辭困學記〗十五卷。明張次仲(1589—?)撰。次仲字元□,號侍軒,一號鈍庵,浙江海寧人。天啟元年(1621)舉...
[清]刁包撰《易酌》書籍介紹 清刁包治《易》著作。十四卷。該書以北宋程頤《易傳》、南宋朱熹《周易本義》爲宗,注重闡發義理。雖亦言及“象數”,然主北宋陳搏、李之才...
周易參義十二卷。元梁寅撰。寅字孟敬,新喻(今屬江西)人。元末明初經學家。世業農,家貧。寅自力于學,淹貫百家。元末召集慶路儒學訓導,以親老辭。明初征召天下名儒修述...
點校信息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文淵閣)第31冊?經部25?易類 [明]陳士元撰《易象鉤解》介紹 〖易象鉤解〗四...
[清]翟均廉撰《周易章句證異》書籍介紹 〖周易章句證異〗十一卷。清翟均廉撰。均廉字春沚,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舉人,官內閣中書舍人。是書取《周易》...
[宋]方寔孫撰《淙山讀周易》點校說明 【初次點校】:丁不二 【再次點校】:暫無 【點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19冊?經部13?易類 [宋]方寔孫撰《淙山...
[元]胡震撰《周易衍義》簡介 十六卷,元胡震著。其書將成,胡震去世,由其子胡光大纂集而成。排列次序為乾、坤二卦卦辭下接以《彖傳》,繼以釋《彖》的《文言》,后為《...
說明 大體來說,漢代易學是以象數易為主流,這種風氣到了魏晉時代有了很大的轉變,其中最具代表的,當以當時的青年才俊王弼為代表。王弼雖然只有短短24歲的生命,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