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卦變?yōu)閮吨卣?,於爻變?yōu)槿涁场X?,初上互易而變。此卦每爻由下隨上,二隨三,三隨四,為隨時(shí)之正。陽不當(dāng)隨隂,故初交四,為隨時(shí)之變。四與五同德,故隨而胥孚。上已極,故反而隨五。
【原文】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兌為澤,震為雷,兌正秋也。陽氣至秋而下降,雷隨氣而伏,故至秋而收。聲為澤,中有雷之象。畫為明,夜為晦。嚮晦,日夕之時(shí)也。宴,安也。息,止也。入宴息者,夜處于內(nèi)也。嚮晦入宴息,非以求安;邦無道則卷而懷之,非以獨(dú)善,隨時(shí)而已。宰予晝寢,邦無道穀,豈隨時(shí)者哉?若周公坐以待旦,所以制治亂之時(shí);夫子終夜不寢,所以講隨時(shí)之學(xué)。大象言君子隨天之時(shí),釋彖言天下隨君之時(shí),六爻言隂隨陽之情,聖人錯(cuò)綜其辭,以明卦義,凡卦皆然。
隨,元亨利貞,無咎。
陽動而隂說,人之所以隨也,故卦名隨。
背戾乖逆,事何由亨?今天下隨順,大亨之時(shí)也。然隨不以正,則為詭隨,故利於正乃無咎。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shí),隨時(shí)之義大矣哉。
初九之剛,本自上而下,故曰剛來。今下於二隂,故曰下柔。惟剛能隨時(shí),乃克如此。震為動,兌為說。陽陵隂則怨,剛下柔則說。動而人說,其有不隨者乎?以上釋卦義,此下方釋彖辭。聖人於無咎下加而字者,大君制時(shí)者也,天下隨時(shí)者也。道有汙隆,故時(shí)有泰、否。當(dāng)大亨之世,動而得正,則無復(fù)過咎,是有可隨之時(shí)矣,夫然後人皆隨之。文、武興則人好善,幽、厲興則人好暴,動於君心者甚微,應(yīng)於天下者甚博,故曰隨時(shí)之義大矣哉。先儒或改作隨之時(shí)義。案他卦云時(shí)義者,指其時(shí)與義,則時(shí)義為兩事。今云隨時(shí)之義,謂所隨者時(shí),其義甚大,則時(shí)義為一事。聖人變文以明理,勿改可也。嵩山晁氏考諸家易文異同者頗多,今姑者一條於此,他可略者不載。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官,主也,初為震之主。渝,變也,初為門。出門者,動之初。有功,指九四。
君子之隨也,有正有變,隨所當(dāng)隨,變所當(dāng)變,是以不茍隨,不徒變。此卦之時(shí),爻爻遞隨者,時(shí)之正也。然初之剛則不可隨,二之柔必渝,變其常,審處其正,乃可得吉。故隨之時(shí)有不必隨者焉,非逆時(shí)也,蓋變適於正,不敢茍隨也。適正者何?九四與五胥孚,是為有功之人,我出門以交之,為變中之正,其諸不徒變者乎?初貴於變,故不言隨。
【原文】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與人游處之道,有似正而實(shí)邪,雖變而正吉者。有似得而實(shí)兇,似失而元不失者。初茍隨二似乎正,而以陽隨隂則邪。初不隨二似乎變,而所從得正則吉。四之於三,似可言獲而反兇。初之交四,雖失二而不失已。蓋變通之際,易於失已。能不失,則不害於變矣。學(xué)者當(dāng)致謹(jǐn)於正變得失之辨。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小子指六三,丈夫指初九。
三居二上,故係之。初居二下,故失之。隂之性專三隂,爻皆言係者,專於隨也。隂當(dāng)隨陽,今隨於隂,故言係不言隨。
【原文】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事不能兩得,人不能兼與。隂必隨陽,則二之與初者情也。下必隨上,則二之與三者時(shí)也。當(dāng)隨之時(shí),係三則失初,二者不可得兼。非者,三之係上而舍下也。兼初與三而立義,故變係為與。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丈夫指九四,小子指六二、六二。六三稱小子,與師六三稱弟子同義。有求者,三求隨於四也。得者我自得,謂四受之而得所願(yuàn)也。
三之係上而失下,與六二同,而以隂隨陽則異,斯為正中之正。故言係兼言隨,隂求陽則陽受隂,宜乎有求而遂得。然臣以隨君為正,九四雖切近,而九五為大君,三之係四,本因之以上隨,倘係四而忘五,是為失正。故聖人以利居貞勉之,謂四不隨五,則我亦不隨四,是之謂居正,能居正則免於詭隨矣。
【原文】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兩爻之釋辭皆止舉所係而不舉所失者,係必有失,固不待並言也。六三處九四、六二之間,志欲專係於上,故必舍乎下。蓋不舍其一則係不專,非若二之欲兼與也。聖人於隂陽之際命辭嚮背如此,良有深意。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隨謂三隨四。獲者,我獲。彼謂四獲三也。孚者,四孚於五也。卦有三陽三隂,惟六三得隨於陽,九四為隂所隨,故皆言隨,他四爻則不爾。
五為大君,四所當(dāng)隨,茍以三來隨我,因而獲之,而不復(fù)隨五,是為無君,宜其正乎兇也。惟四能上孚,不失為臣之道,雖獲三而不敢有以其明也,何咎之有?
【原文】象曰:隨有獲,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獲禽者,大則公之四之獲三,蹟其事雖可喜,揆以義則正兇。惟能明為臣之道,而上孚於君,則獲三以隨五,乃有功於君者也。爻辭始而兇,終而何咎?至釋辭則直以明功予之。
九五:孚于嘉,吉。
孚者,五孚于四也。嘉,休美也。
五為隨之主,天下所當(dāng)共隨也。四為倡首,與其下皆來說隨。五又能孚于九四,上下交孚,可謂休美,所以吉也。
【原文】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以九居五,既正既中,所謂大亨正而天下隨時(shí)。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王以西山言,當(dāng)為大王。西山,泛指邠、梁之境。升之岐山,專指已遷之邑。
隨之為義,以上下言,則下隨上;以前後言,則後隨前。今六居極上,前無所隨。蓋處隨之時(shí),獨(dú)不知隨者,上之人乃拘係而維縶之,豈說隨者哉?昔者大王避狄去邠,踰梁山而邑於岐,從之者如歸市。其隨也,非說而能如是。
【原文】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隨至上而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