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履⑴ 履虎尾⑵,不⑶咥⑷人,亨⑸。
【譯】履是行走。跟在猛虎后邊行走,虎沒有咬傷人,通達順利。
注釋:⑴“履”步履、行走。《國語·晉語一》:“上二代舉,下二代履。”(上;指手。代;更替。下;指腳。)
? ? ? ⑵“尾”跟在后邊。范曄《后漢書·岑彭傳》:“囂出兵尾擊諸營,彭殿為后拒。”
? ? ? ⑶“不”無,沒有。《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曀,不日有曀。”
? ? ? ⑷“咥”咬。馬中錫《中山狼傳》:“今反欲咥我。”
? ? ? ⑸“亨”通達,順利。《后漢書·班固傳》:“性類循理,品物咸亨。”
?
【履】彖曰 履,柔履剛也,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譯】彖?履是行走,是弱者行走在強者后邊,用語言應付強健者,所以“跟在猛虎后邊行走,虎沒有咬傷人,通達順利。”如此意志堅強處事得當,即使是行走在君主身邊擔當職位也不能為害自身,前景光大顯揚。
此彖辭篇幅較長下面將其分段注解。
【原文】履,柔⑴履剛⑵也,說⑶而⑷應⑸乎⑹乾⑺,是以⑻“履虎尾,不咥人,亨。”
【譯文】履是行走,是弱者行走在強者后邊,用語言應付強健者,所以“跟在猛虎后邊行走,虎沒有咬傷人,通達順利。”
注釋: ⑴“柔”弱。《廣雅》:“柔,弱也。”
? ? ? ⑵“剛”強。《廣韻》:“剛,強也。”
? ? ? ⑶“說”用話來表達意思:說話。
? ? ? ⑷“而”連詞。表示方式或狀態。《孟子·告子上》:“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愛;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 ? ? ⑸“應”應付,對付。《莊子·齊物論》:“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 ? ? ⑹“乎”用語句中表示停頓。《論語·雍也》:“于從政乎何有?”
? ? ? ⑺“乾”強壯。《康熙字典》《本義》乾,健也。
? ? ? ⑻“是以”所以,因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原文】剛⑴中正⑵,履⑶帝⑷位⑸而不疚⑹,光明⑺也。
【譯文】如此意志堅強處事得當,即使是行走在君主身邊擔當職位也不能為害自身,前景光大顯揚。
注釋: ⑴“剛”堅強。《商君書·立本》:“強者必剛斗其意。”
? ? ? ⑵“中正”得當,不偏不倚。《尚書·呂刑》:“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
? ? ? ⑶“履”步履、行走。《國語·晉語一》:“上二代舉,下二代履。”
? ? ? ⑷“帝”君主。《戰國策·趙策》:“爭強為帝。”
? ? ? ⑸“位”職位,官爵。《孟子·萬章下》:“以位,則子君也,我臣也。”
? ? ? ⑹“疚”為害。《詩經·大雅·江漢》:“匪疚匪棘,王國來極。”
? ? ??⑺“光明”光大,顯揚。《呂氏春秋·尊師》:“君子之學也,説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
?
【履】象曰 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⑴上下⑵,定民⑶志⑷。
【譯】象?上面是天下面是沼澤,就要小心行走,君子要辨明位分的高低,來確定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志向。
注釋: ⑴“辯”分別,辨別。通“辨”。《國語·齊語》:“辯其功苦。”
? ? ? ⑵“上下”指位分的高低,猶言君臣、尊卑、長幼。《尚書·周官》:“宗伯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
? ? ? ⑶“民”指從事某種職業的人。《榖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 ? ??⑷“志”心意,志向。《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