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譯文】伏羲氏壽終,神農氏興起,他砍削樹木做成犁,揉彎木頭做成犁柄,用農具除草快速,用來傳授天下,這是因為取之于《益》卦增加百姓好處的道理。他規定每天中午為集市交易時間,招來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貨物,相互交換貿易后退去,讓人人都能得到其所需的生活用品,這是因為取之于《噬嗑》卦中進食食物的道理。
注釋:“沒”通“歿”。死。《墨子·明鬼下》:“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沒。”
? ? ? “作”產生,興起。《孟子》:“天油然作云。”
? ? ? “耜”古代農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鍬。 耒下端鏟土的部分,裝在犁上,用以翻土。《莊子·天下》:“禹親自操耜。”
? ? ? “耒”耒耜的曲柄。《周禮·考工記·車人》:“車人為耒,疵長尺有一寸。”
? ? ? “耒”一般農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農夫釋耒,工女下機,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
? ? ? “耨”除草。《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以:由于。)
? ? ? “利”?快,敏捷。《荀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 ? “以”表目的關系。去,用來。晁錯《論貴粟疏》:“所謂損有余以補不足。”
? ? ? “教”傳授。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
? ? ? “益”增多,增加。《荀子·哀公》:“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
? ? ? “市”市場。《管子·乘馬》:“市者,貨之準也。”
? ? ? “致”招引。《史記·魏公子列傳》:“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徠。)
? ? ? “所”《漢典》宜,適宜的,為其所需的。《易·系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 ? ? “取”獲得。《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
? ? ? “諸”眾多。《左傳·文公七年》:“宣子與諸大夫皆患穆贏。”
? ? ??“噬”吃。《說文》啖也,喙也。《玉篇》嚙噬也。《揚子·方言》噬,食也。《易·雜卦》:“噬嗑,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