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直方周易》系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得失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正文】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貞。
【譯文】因此很多地位尊貴與地位卑下的人都關注爵位的等級;思想成熟的地位低微與地位高貴的人都關注六十四卦;判別吉兇得失的人都關注卦中的文辭;擔心事后怨恨的人都留意微小事物;聲名遠揚沒有過失的人是留意改正過錯的君長。
注釋:“是故”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因此;所以。《論語·先進》:“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列”諸多(很多。),各個。《韓非子·五蠹》:“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數也。”
“貴”顯貴,地位尊貴。《荀子·王制》:“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賤”地位卑下。《左傳·文公六年》:“趙孟曰:‘辰嬴賤,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班:位次。)
“者”用在形容詞、動詞、動詞詞組或主謂詞組之后,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事、物。《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存”留意;關注。《后漢書·桓帝紀》:“其輿服制度有逾侈長飾者,皆宜損省。郡縣務存儉約,申明舊令,如永平故事。”
“乎”表示肯定語氣。《韓非子》:“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位”爵位的等級。職位。《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齊”《漢語大詞典》通“濟”。成功;成熟(指人的思想觀念之轉變,從幼稚向更高一級的轉變,)。《詩經·商頌·長發》:“帝命不違,至于湯齊。”
“小”小人。指地位低微的人。《呂氏春秋·行論》:“因乃發小使以反令燕王復舍。”
“大”指年長的人或尊長(地位或輩分比自己高的人。)。《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卦”《周易》中象征自然現象和人事變化的一套符號,古代迷信者又用以占卜吉兇。畫卦的線條叫作爻。橫線“-” 為陽爻,橫線中斷“–”為陰爻。每卦有三爻組成。單卦共八個,八卦又重疊為六十四卦。《呂氏春秋·孟冬紀》:“是月也,命太卜禱祠龜策占兆,審卦吉兇。”
“辨”判別,區分。《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辭”言辭,文辭。《論語·衛靈公》:“子曰:‘辭達而已矣。’”
“憂”放心不下;擔心。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悔吝”猶言悔恨(悔恨:對過去的事后悔怨恨。)。《三國志·魏書·王昶傳》:“患人知進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固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介”比喻微小之物。《孟子·萬章上》:“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震”指名聲遠揚。《后漢書·隗囂傳》:“由此名震西洲,聞于山東。”
“悔”悔改,改過。《后漢書·魯恭傳》:“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
“貞”《漢語大詞典》君長(君王與長官),首領。《老子》:“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下轉《直方周易》系辭上: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
?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