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譯文】“志同道合的人會合在一起,先是放聲大哭然而后來卻欣喜歡笑。”老師說:“君子的行為準則就是:或者是出仕做官或者是辭官隱退,或者是心中所想或者是言語表達,都要做到二人同心同德,這樣很有利,判斷這種道德猶如黃金一樣珍貴。有相同思想的人相互交流的語言就像聞到蘭花的芳香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注釋:“子”古人對自己老師的稱呼。《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 ? “道”道德(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范。)。《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
? ? ? “或”用作虛詞。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唐· 韓愈《雜說》:“或盡粟一石。”
? ? ? “出”出仕。《宋書·顏延之傳》:“出為始安太守。”
? ? ? “處”居家不仕,隱居。《孟子》:“處士橫議。”
? ? ? “默”暗中,心中。《論衡·實時》:“陰見默識,用思深秘。”
? ? ? “其”代詞。這(種),那,其中的。《漢書·蘇武傳》:“虞常等七十馀人欲發,其一人夜亡,告之。”
? ? ? “利”有利。《史記·留侯世家》:“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 ? ? “斷”判斷,決斷。《荀子·王霸》:“而又好以權謀傾覆之人斷事其外。”
? ? ? “心”思想。《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 ??“臭”聞氣味。《荀子·正名》:“香臭芬郁腥臊灑酸奇臭以鼻異。”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