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譯文】親近依隨自然界察看其規律并且繼續傳承下去,長久不違背。明曉周圍眾多事情的道理,然而道理是貫通全天下的,所以不會出現錯誤。邪惡偏頗的行為不傳布,喜歡大自然知道其規律,所以不會有憂愁。安于自己的田園土地崇尚仁慈,所以能夠施恩惠于人。
注釋:“天地”指天地之間,自然界。《呂氏春秋·慎行論》:“天地之精也。”
? ? ? “相”察看。《論衡·訂鬼》:“伯樂學相馬,顧玩所見,無非馬者。”
? ? ? “似”通“嗣”。繼承。《詩經·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
? ? ? “故”通“古”( g)。時代久遠。《管子·侈靡》:“是故之時,陳財之道,可以行今也。”
? ? ? “違”違背,違反。《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 ? ? “知”知道。(明曉道理。)《莊子·外物》:“心徹為知。”
? ? ? “周”周圍。《管子·八觀》:“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
? ? ? “萬”眾多。《詩經·小雅·桑扈》:“彼交匪敖,萬福求求。”
? ? ? “物”事,事情。《呂氏春秋·先識》:“去苛令三十九物。”
? ? ? “濟”貫通。《淮南子·原道訓》:“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極,利貫金石,強濟天下。”
? ? ? “故”所以,因此。《呂氏春秋·求人》:“故賢主之于賢者也,物莫之妨。”
? ? ? “過”過錯,錯誤。《孟子·公孫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
? ? ? “旁”邪,偏頗。《荀子·議兵》:“旁辟私曲之屬為之化而公。”
? ? ? “流”流行,傳布。《荀子·議兵》:是故刑罰省而威流。”
? ? ? “樂”喜愛,喜歡。《詩經·小雅·鶴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
? ? ? “天”天生的,自然的現象。《荀子·解蔽》:“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 ? “知”知道,懂得。《論語·為政》:“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 ? ? “命”道理,規律。《詩經·周頌》:“維天之命,于穆不已。”《箋》命,猶道也。
? ? ? “敦”重視,崇尚。《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說禮樂而敦詩書。”
? ? ??“愛”給人好處,恩惠。《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