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損⑴、益⑵盛⑶衰⑷之⑸始⑹也。大畜,時⑺也。無妄,災(zāi)⑻也。萃聚而升不⑼來⑽也⑾。謙輕而豫怠⑿也。噬嗑,食也。賁⒀,無⒁色⒂也。
【譯文】損、益是說當(dāng)百姓財物充足或減產(chǎn)歉收的時候,邦國的征收稅賦和撥款救災(zāi)政策就要開始落實,大畜是恒常不變地飼養(yǎng)家畜,無妄是不妄為以避天災(zāi),萃是聚集在一起而升卦的升官是官更大了,謙卦是輕視自己而豫卦是為防止將來邦國出現(xiàn)被滅亡的危險而事先準(zhǔn)備,噬嗑說的是飲食方面的事情,賁卦奔走鍛煉是人的臉上沒有健康氣色。
注釋:⑴“損”減少老百姓的財富增加上級的財富,既征收賦稅。《損·彖》:損,損下益上,(損:減少;下:百姓;上:上級。)
⑵“益”減少上級的財富補助給老百姓,既撥款救災(zāi)。《益·彖》:益,損上益下,(益:增加,補助;上:上級;下:百姓。)
⑶“盛”眾,多,極充足。李斯《諫逐客書》:“民以殷盛,國以富強。”
⑷“衰”減產(chǎn),歉收。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雜說》:“故無道之君及無道之民不能積其盛有馀之時以待其衰不足也。”
⑸“之”代詞。指代事物。《列子·湯問》:“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⑹“始”開頭,開始。《禮記?經(jīng)解》:“君子慎始。”
⑺“時”相當(dāng)于“常常”、“經(jīng)常”(恒常不變。) 。《史記·呂太后本紀(jì)》:“時與出游獵。”
⑻“災(zāi)”泛指災(zāi)害,禍患。《周禮·天官·膳夫》:“天地有災(zāi)則不舉。” 鄭玄注:“天災(zāi),日月晦食;地災(zāi),崩動也。”
⑼“不”通“丕”大。《管子·心術(shù)》:“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
⑽“來”用在形容詞后面,表示程度。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那作怪的書生,坐間悄一似風(fēng)魔顛倒。大來沒尋思,所為沒些兒斟酌。” 凌景埏注:“大來,絕大,十分的意思。”
⑾“也”語氣詞。可不譯。表示判斷或肯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⑿“怠”危亡(處于被滅亡的危險局勢)。《康熙字典》又通作殆。《左傳·昭五年》滋敝邑休殆。(殆dài:危險。《荀子·議兵》:“兵殆于垂沙。”注:“謂危亡也。”)
⒀“賁”跑,奔走。《大戴禮記·夏正月》:“十有二月,玄駒賁。”
⒁“無”沒有。《詩經(jīng)·小雅·車攻》:“之子于征,有聞無聲。”
⒂“色”臉色(氣色)。《素問·三部九侯論》:“其色必壽。”
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由趙庚白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新浪博客,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