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原文】是故闔(1)戶謂(2)之(3)坤,辟(4)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5)之變,往來不窮(6)謂之通。見(7)乃(8)謂(9)之象(10),形(11)乃謂之器(12),制(13)而用(14)之謂之法(15),利用(16)出入(17),民(18)咸(19)用之謂之神(20)。
【譯文】因此關閉門戶如同《易經》中的坤,打開門戶如同《易經》中的乾。一開一關叫作改變,來往不止叫作通達,在經文中介紹就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將其顯示在經文中就是因為對這些人或事物重視,寫作出來能運用于實際是因為這些內容都可以仿效,有利于發揮效用于朝廷內外,居官位者都采用《易經》是因為其中含有治國方略。
注釋:(1)“闔”關閉。《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欲闔口而無言兮。”
(2)“謂”奈;如。《詩經·邶風·行露》:“天實為之,謂之何哉!”
(3)“之”人稱代詞。代替人或事。《尚書·皋陶謨》:“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4)“辟”打開,開啟。《說文》:“辟,開也。”
(5)“謂”叫作,稱作。《論語·公治長》:“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6)“窮”止,息。《禮記·儒行》:“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7)“見”介紹;薦舉。《左傳·昭公二十年》:“初, 齊豹見宗魯于公孟,為驂乘焉。”杜預注:“薦達也。”
(8)“乃”就是;原來是;才是。《孟子·梁惠王上》:“無傷也,是乃仁術也。”
(9)“謂”通“為”。因為。《列子》:“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
(10)“象”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形:通“型”。模型。模:仿效,效法。型:楷模(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榜樣。)。)
(11)“形” 使之現形,顯露,顯示。《戰國策·趙策三》:“趙王不悅,形于顏色。”
(12)“器”重視。《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后漢書》:“朝廷器之。”
(13)“制”寫作,創作。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公所制《山居四時序》,言之已祥。”
(14)“用”使用。(運用、利用)《詩經·大雅·公劉》:“執豕于牢,酌之用匏。”
(15)“法”法則,制度。《孟子·盡心下》:“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16)“利用”利于發揮效用。《老子.道德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7)“出入”謂朝廷內外。指出將入相。唐杜甫 《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智謀垂睿想,出入冠諸公。”
(18)“民”上古指臣,在官位者。 《易·系辭下》:“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19)“咸”普遍,都,全部。《尚書·堯典》:“庶績咸熙。”
(20)“神”《漢語大詞典》猶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
下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