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謙(1)亨,君子(2)有(3)終(4)。
【譯】謙虛禮讓亨通順利,才德出眾者具有謙虛禮讓品質始終如此。
注釋:?(1)“謙”謙虛;謙讓(謙虛地禮讓。)。《尚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 ? ? (2)“君子”泛指才德出眾的人。漢班固《白虎通·號》:“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 ? (3)“有”素質,本質,稟性。《康熙字典》: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質:素質,本質,稟性。《列子》:“太素者,質之始也。”)
? ? ? (4)“終”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戰國策·魏策》:“愿終守之。”
【謙】彖曰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譯】彖?謙虛禮讓亨通順利。天生的道理是謙虛禮讓作風低下就要彌補,這樣能贏得崇高稱譽受到尊敬,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謙恭有禮就能由下往上高升。天生的道理是要減弱驕傲自滿情緒并且增強謙虛禮讓作風,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要改變驕傲自滿情緒并且傳播謙虛禮讓作風。祖先治理國家是懲罰驕傲自滿者并且賞賜謙虛禮讓者,民眾的規律是討厭驕傲自滿者并且交好謙虛禮讓者。謙虛禮讓者受到敬重因而能夠贏得崇高稱譽,具備謙恭有禮品質所以能晉升職位,這是才德出眾之人向往的終極目標。
此彖辭篇幅較長下面將其分段注解。
【原文】謙亨,天(1)道(2)下(3)濟(4)而(5)光(6)明(7),地(8)道卑(9)而上行(10)。
【譯文】謙虛禮讓亨通順利。天生的道理是謙虛禮讓作風低下就要彌補,這樣能贏得崇高稱譽受到尊敬,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謙恭有禮就能由下往上高升。
注釋:?(1)“天”天生的,自然的現象。《荀子·解蔽》:“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 ? ? (2)“道”規律,道理。《莊子·養生主》:“臣之好者,道也。”
? ? ? (3)“下”低。與“高”相對。《管子·乘法》:“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
? ? ? (4)“濟”調劑;彌補;補益。《文選·曹植〈求自試表〉》:“功勤濟國,輔主惠民。”李善注引《爾雅》:“濟,益也。”
? ? ? (5)“而”能夠。《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 ? ? (6)“光”榮耀(能夠贏得崇高稱譽。);榮寵;光彩。《詩經·大雅·韓奕》:“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 鄭玄箋:“光,猶榮也。”
? ? ? (7)“明”尊崇,尊敬。《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 ? ? (8)“地”地位(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職務。)。《孟子·離婁下》:“禹、稷、顏子,易地則皆然。”
? ? ? (9)“卑”謙恭(謙恭有禮。)。《史記·魏世家》:“卑禮厚幣以招賢者。”
? ? ? (10)“上行”由下往上高升。《楚辭·王褒·九懷·通路》:“乘虯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原文】天道虧(1)盈(2)而(3)益(4)謙,地道變盈而流(5)謙,
【譯文】天生的道理是要減弱驕傲自滿情緒并且增強謙虛禮讓作風,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規律是要改變驕傲自滿情緒并且傳播謙虛禮讓作風。
注釋:?(1)“虧”衰退;減弱。漢·王充《論衡·自紀》:“故時進意不為豐,時退志不為虧。”
? ? ? (2)“盈”自滿。《國語·周語》:“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愿,是不賞善也。”
? ? ? (3)“而”連詞。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楚辭·離騷》:“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 ? ? (4)“益”增。《呂氏春秋·察今》:“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 ? ? (5)“流”傳下來;傳播。張居正《論時政疏》:“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原文】鬼(1)神(2)害(3)盈(4)而(5)福(6)謙,人(7)道惡(8)盈而好(9)謙。
【譯文】祖先治理國家是懲罰驕傲自滿者并且賞賜謙虛禮讓者,民眾的規律是討厭驕傲自滿者并且交好謙虛禮讓者。
注釋:?(1)“鬼”《漢語大詞典》祖先。《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 ? ? (2)“神”治,治國。《漢語大詞典》猶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用,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王先謙集解引郝懿行曰:“《釋詁》:神者,治也。然則大神謂大治。”又《易·系詞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冒:統括;天下:國家;道:治理。)
? ? ? (3)“害”使受損害;懲罰。《韓非子·三守》:“憎人不獨害也,待非而后害之。”
? ? ? (4)“盈”自滿。《國語·周語》:“若貪陵之人來而盈其愿,是不賞善也。”
? ? ? (5)“而”連詞。表示并列,有“并且”的意思。《楚辭·離騷》:“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 ? ? (6)“福”賜福(賞給的東西,給予的好處。),保佑。《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 ? (7)“人”民眾,百姓。《史記·陳涉世家》:“吳廣素愛人。”
? ? ? (8)“惡”憎恨,討厭。《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 ? ? (9)“好”交好,友愛?。《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
【原文】謙尊(1)而(2)光,卑而不(3)可(4)逾(5),君子之(6)終也。
【譯文】謙虛禮讓者受到敬重因而能夠贏得崇高稱譽,具備謙恭有禮品質所以能晉升職位,這是才德出眾之人向往的終極目標。
注釋:?(1)“尊”敬重。《論語》:“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 ? ? (2)“而”因而,所以。《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 ? ? (3)“不”《漢語大詞典》助詞。無義。用以足句或加強語氣。《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毛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
? ? ? (4)“可”可以,能。《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 ? ? (5)“逾”指晉升職位。漢· 賈誼《服疑》:“臣不逾級,則主位安。”
? ? ? (6)“之”往,朝某方向走,到……去。《詩經·鄘風·載馳》:“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
【謙】象曰 地中有山,謙。君子以(1)裒(2)多益(3)寡(4),稱(5)物(6)平(7)施(8)。
【譯】象?上坤下艮,高山藏于地下,象征謙虛禮讓。君子認為受到表揚多了那么驕傲自滿的作風一要舍棄,以相當于人民大眾的平常心態實施自己的言行。
注釋:?(1)“以”以為,認為。《墨子·公輸》:“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 ? ? (2)“裒”bo嘉獎,表揚。《康熙字典》又博毛切。同襃。詳襃字註。或作裦。(襃、裦:古同“褒”。《白虎通》人臣之義,莫不欲襃大其君,掩惡揚善也。又:唐· 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 ? ? (3)“益”驕傲自滿。《莊子·列御寇》:“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
? ? ? (4)“寡”舍棄。《論衡·書解》:“使干將寡刺而更擊, 蛢舍鵲而射雁,則下射無失矣。”
? ? ? (5)“稱”chèn適合,相當。《韓非子·王蠹》:“薄罰不為慈,誅嚴不為戾,稱俗而行也。”
? ? ? (6)“物”人,眾人。《左傳·昭公十一年》:“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趙,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
? ? ? (7)“平”普通,平常。《尚書·呂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
? ? ? (8)“施”實行,實施。《荀子·天論》:“有齊而無畸,則政令不施。”
?
?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