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易經》中記載的都是人們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并且這些活動都是合情合理的,有《系詞》為證,祥見《系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動⑴者尚其變⑵……。?
注釋:⑴動:行動(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國語·周語上》:“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
? ? ??⑵變:《漢語大詞典》通“辯”。正當。(合情合理。)。《禮記?禮運》:“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筆者發現【巽】九五爻辭記錄的就是三千年前的官員恭順地服從調動的故事:
【巽】九五 貞⑴吉⑵,悔⑶亡⑷,無不利。 無⑸初⑹,有⑺終⑻,先庚⑼三⑽日⑾,后庚三日,吉。
【譯】九五 官長具備恭順作風是位好官,能悔改過去的不足,沒有什么不利的。其不是才開始這樣為官的,是他具有優秀的素質始終這樣做,以前曾經對其官職進行過變更,可他仍然在整個任職時間內始終如此,以后對其官職進行變更他也會在整個任職時間內繼續這樣做,此等官長是令人滿意的。
注釋:⑴“貞”官長。《易·師·彖》:“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正:官長。《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
? ? ? ?⑵“吉”美好,善。《詩經·召南·野有死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善:好的,美好的;做得正確;令人滿意,完善的;高明的,有本領的。)
? ? ? ?⑶“悔”悔改,改過。《后漢書·魯恭傳》:“亭長乃漸悔,還牛,詣獄受罪。”
? ? ? ?⑷“亡”過去的。辛棄疾《木蘭花慢·席上呈張仲固帥興元》詞:“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 ? ? ?⑸“無”副詞。表示否定。不。《詩經·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 ? ? ?⑹“初”副詞。表示時間、頻率。剛剛,才。《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
? ? ? ?⑺“有”素質,本質,稟性。《康熙字典》: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質:素質,本質,稟性。《列子》:“太素者,質之始也。”)
? ? ? ?⑻“終”始終。《漢書·李廣傳》:“他日射之,終不能入矣。”
? ? ? ?⑼“庚”通“更”。變更,更換。《康熙字典》又《玉篇》庚猶更也。《易·巽卦》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本義】庚,更也。事之變也。(事:官職。)
? ? ? ?⑽“三”整。《漢語大詞典》 終。漢揚雄《太玄·進》:“三歲不還。”范望注:“三,終也……山川高險,終歲不還,以諭難也。”(終:整。《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
? ? ? ?⑾“日”日子,某一時間。《詩經·豳風·七月》:“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聲明:本文系轉載,由趙庚白原創發布于新浪博客,轉載請聯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