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譯文】《易經(jīng)》說:“共同心神不定地憧憬著未來,希望賺錢能依從人愿接近思考的方案。”老師說:“天下事物如何思考如何謀劃呢?天下事物都會歸向同一個目標(biāo)然而實現(xiàn)的途徑不同,目標(biāo)一致卻有眾多思路。天下事物何故要思考何故要謀劃呢?太陽去了那么月亮就要來了,月亮去了那么太陽就要來了,太陽與月亮相互推進(jìn)所以光明就產(chǎn)生了。寒冬去了那么暑夏就要來了,暑夏去了那么寒冬就要來了,寒冬與暑夏相互推進(jìn)所以就形成了年歲。
注釋:“憧”本義:心神不定。《說文》:“憧,意不定也。”
? ? ? “往”以后。《論語·八佾》:“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 ? ? “來”將來。《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 ? ? “朋”古代貨幣單位。《詩經(jīng)·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 ? ? “從”依從。《左傳·昭公十一年》:“不昭不從。”
? ? ? “爾”通“邇”。近,接近。《詩經(jīng)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yuǎn)具爾。”
? ? ? “思”本義:思考,想,考慮。《尚書·洪范》:“思曰容,言心之所慮,無不包也。”
? ? ? “何”怎么(如何),怎么樣。《戰(zhàn)國策·齊策一》:“徐公何能及君也。”
? ? ? “慮”思考,謀劃。《呂氏春秋·本生》:“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dāng),不慮而得。”
? ? ? “同”相同,一樣。《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
? ? ? “歸”歸向。《孟子·梁惠王上》:“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 ? ? “殊”差異,不同。《后漢書·王良傳》:“事實未殊而譽(yù)毀別議。”
? ? ? “百”眾多,多次。《左傳·宣公十二年》:“紂之百克而卒無后。”
? ? ? “何”何故,為什么。《論語·先進(jìn)》:“夫子何哂由也?”
? ? ? “歲”年。《呂氏春秋·長見》:“故圣人上知千歲,下知千歲也。”
?
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由趙庚白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新浪博客,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趙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